原文出自: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OPI4/4999021.shtml

 

節錄:

大人怎麼表現 孩子就怎麼學  

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,人一生下來大腦中就有鏡像神經元,才落地的嬰兒就會模仿實驗者的表情,有樣學樣。我們處處給孩子不好的榜樣,卻要求孩子要有品德、品味,豈不是緣木求魚?  

重視品德是對的,因為它是做人的根本。目前社會已經向下沉淪到是非不分,可以說到危急存亡之秋了。但是在推動上,不應把民脂民膏拿來這樣花。不知有多少偏鄉學校圖書館數年不曾添過一本新書,電腦不曾升級過。品德教育來自大人身教與言教的潛移默化,尤其當孩子會認字後,許多做人的道理更是透過經典小說中的典範,如《中國歷史故事》、《搜孤救孤》、《三國演義》、俄國的《罪與罰》、狄更斯的《塊肉餘生記》等,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,「讀聖賢書所為何事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
 品德、品質、品味要從生活中去體驗,進而內化成行為的準則,不是教條宣傳可以得到的。我們要先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成長環境,所謂「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」,不管多狂妄的人走進教堂或參加葬禮都會自然噤聲,因為氣氛莊嚴肅穆。教育不能跟生活脫節,尤其品德教育更要從生活實做中去落實。

 只看標準答案 扼殺了創造力

 現在我們社會科的教法仍是死背課本,考學生東港的三寶為何、馬太鞍最著名的是什麼、村里辦公室的九大工作項目為何、導護商店由哪個單位授證等,背這些對孩子品德有幫助嗎?尤其到現在仍在要求標準答案,更是匪夷所思,有個小學一年級的段考題目為「下列哪種會生長?1桃樹、2小草、3種子」,標準答案為2,因為課本說「桃樹開花、小草生長,種子發芽」。

 孩子是聰明的,兩次以後,他就知道自己怎麼想不重要,老師怎麼說、課本怎麼講才重要。標準答案不但扼殺了創造力,也讓他學會不必思考。不思考,沒有自己的個性,哪有品味出來?

 當教育和生活脫節時,花再多錢宣導都是徒勞無功。品德教育從生活做起,沒有別的捷徑。

 洪蘭(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 

日前教育部被民調票選是最沒有品的部會(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90706/69/1mjfz.html),如果花了很多錢,就會讓人民變得有品,那我們花的教育投資還不夠多嗎?進入教育界才知道,教育體係是濫用政府及社會資源最多的地方,從事教育的工作者,也未必品德比較高尚,就算很會讀書,成了博士,當了教「獸」,也未必比藍領階層要高尚或有品德。

    我們的迷思,在於誤以為比較會讀書的人就成了全能全知,誤以為會讀書的人就比較有品,讀了法律考上律師就會為民喉舌,主持正義;舌燦蓮花很會講話選上總統就永不犯錯;得了諾貝爾獎xx獎就成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超人。還好台灣得諾貝爾獎的人不多,還好台灣這些有品的人不多,真是可喜可賀。

  當被公認最沒品的教育部要花很多錢來推動有品運動,整件事就成了笑話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麥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